0 在郭大寨白彝族卡思完整小學參觀校園農圃時,我看到地上一堆堆雜草,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說:“李老師,雜草你們也不清除嗎? ”李自德老師輕輕地說:“這個不是雜草,是黃薑的苗子。 ”他接著介紹農圃裡其他的農作物。 黃薑屬於根莖科類植物,我們平常在菜場裡買到的是黃薑的根莖部位,常埋在泥土裡,等有適當的溫度、充足的濕度和泥土養分,就在薑母體各個發芽點生出嫩芽,破土而出成為青綠色的苗子,跟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把養分帶回母體延續生長。 我們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城市人,在田野間辨認不出黃薑的苗子,就應驗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說法,這也給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我們從香港帶到雲南給學校學生們確實有蠻多實用的資源,但是我們都是單方面的施與嗎?不全是呢!除了黃薑的啟示,也有教育局的投入、團委們的熱誠,還有學校裡老師們默默耕耘的精神,更有一個個學生們天真無邪的笑臉,很希望暖心族的每一個族人都能把這些一一的帶回到香港。 by 暖心族人 — Stanley Cheng
在郭大寨白彝族鄉卡思村卡思完整小學教學樓底層教室外面,不規則地排列著一排木箱,款式不盡一樣,大部分約寬三呎深兩呎,高約十吋,李自德老師說,這些都是學生們的儲物箱。他接著說,在星期日回校當天,學生們都從家里帶備白米、薯仔、洋瓜等食品,作為一個星期的糧食,也帶備木柴,作為煮食的燃料。木柴集中投放在儲物室外面,而糧食則各自儲存在自己的儲物箱內。 我打開了一個儲物箱,看到內里放了一包已打開口的大米、一包還沒打開口、一個洋瓜、一個小鐵罐、還有一個不知道盛過什麼東西已破洞的塑料袋,這些就是小學生一個星期的食糧嗎? 卡思完整小學在正門旁圍墻外,建起了約15平方米的圍欄作為校園農圃之用,圍欄內種植了洋瓜、茶葉、黃薑、白菜等農作物,在校住宿的學生有三十多個,一天三頓餐,這一丁點兒數量的收成,足夠供應全部住宿學生食用嗎? 建設廚房飯堂,改進客觀環境,是給學校一次性的改善,可是校園農圃,每天補助營養給學生們的身體,持續性地改善學生們的成長,這是多麼有意義啊! 但是校園農圃的操作,應該怎麼進行呢?初而擴大農圃面積使得自給自足,再而買養家禽以平衡營養,更而考慮改種植其他經濟效益良好的農作物使得有多余資金以作發展,這些都要配合暖心族的意向,當地地理環境,學校背景,老師學生們的日程安排,以至教育局、團委的意愿。要達到這些安排,需要持續性地跟各方保持良好的溝通。 工作固然困難,但是我們很希望總有一天,學生們的儲物箱,任何時候打開,都是滿載食糧的箱。 By Stanley Cheng@Warmhearters